当前位置: 首页 >安酒新闻

贵州日报丨坚持稳步发展 再展名酒风采 ——贵州安酒·经典荣获“遵义十大名酒”称号

来源: 安酒集团     发布日期: 2024-02-29

「来源:贵州日报」

近日,由中国酒业协会和遵义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遵义十大名酒”评选结果出炉,贵州安酒·经典荣获“遵义十大名酒”称号。

此次评选范围超过60家白酒企业,经过严格筛选和层层评审,由著名白酒大师季克良、吕云怀、彭茵等行业专家层层把关,按质量、市场、效益等综合评分。根据评审规则,参评企业必须经过遵义市工业和能源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生态环境局、酒业协会等部门联合审查,并进行资质认定。

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榜单影响力和接受度,活动还增设了网络评分环节,最终进行综合评分,角逐出代表遵义产区的十大名酒榜单。

不难看出,这是一次政府授牌、行业认可、社会公认的“名酒”评选,含金量十足。对贵州安酒而言,这不仅是荣誉,更是其实力的“有效认证”。

品质制胜 凭实力赢得市场

贵州安酒潜心扎根赤水河酱酒核心产区,布局酱酒基地,安酒赤水酒谷项目投资超百亿元。截至目前,贵州安酒基酒产能已位列贵州酱酒企业前三名,产能优势进一步彰显。

产能优势彰显的背后,是贵州安酒将企业的底蕴完全展示给经销商和消费者,以产能之基不断夯实品质之本,让品质看得见。

目前,白酒行业正处于新一轮调整期。安酒深知,危机并存的市场背景下,唯有坚持长期主义,不贪图短期利益,方能穿越行业周期,助力产业健康发展。因为酱酒是重资产、长投入、长回报的“时间产业”,有产能才能谈品质、市场和竞争。

品质二字,对消费者而言,或许可以理解为物超所值。但对贵州安酒而言,却是生命工程,不可逾越的红线。

贵州安酒历史积淀厚重,一代代安酒人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铸就了安酒的辉煌与口碑,一位位安酒匠人用技艺与匠心镌刻了安酒的前景与未来。

产能与品质,已然筑成贵州安酒的护城河与核心竞争力。

扎根赤水河,贵州安酒始终坚持长期主义与品质主义不动摇,以“5个100%”和“5个不惜”严格自律,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不断完成产品矩阵,凭实力说话,以品质征服市场和消费者。

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贵州安酒的匠心精神有目共睹、熠熠生辉,为此获得了华樽杯“贵州产区匠心品牌”、IWSC国际烈性酒大赛金奖等行业赞誉。在2023年茅台杯比赛中,贵州安酒7个轮次酒都成为大赛标样。

除此之外,在市场竞争的全新阶段,贵州安酒也在不断加码市场建设,2024年贵州安酒将进一步聚焦消费者、培育消费者,打造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精细化营销模式,实现业务的有效突破。同时,做好消费保障、扶商助商工作,销售团队与经销商共建市场,组成厂商1+1模式,厂商携手,不断提升安酒在市场上的综合品牌影响力。

贵州安酒以产能为基、品质为本、营销为纲、品牌为魂,多措并举,持续打造百亿级赤水酒谷,不断输出“安”文化,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一不在彰显贵州安酒百年名酒复兴的愿望与雄心。

双星闪耀 助力产区发展

数据显示:2023年,遵义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实现产量24.6万千升,产值1116亿元。产量占全国白酒产量的3.6%,销售收入占到全国白酒的29.9%。同年,习水县白酒产能达18.6万千升,产量达16.2万千升。

习水产区作为遵义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遵义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习酒、贵州安酒“双子星”的引领下,习水产区的行业定位正在发生悄然转变,从跟随者逐渐转变为引领者。

“作为习水产区的双子星之一,贵州安酒责任重大。”业内人士分析,助力习水产区迈向千亿级目标,这既是贵州安酒的使命与责任,也是贵州安酒的机遇与担当。

当前,酱酒已经进入生态与品质、文化竞争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产区与品牌彼此赋能将成为未来酒业的新常态。一方面,产区培育的肥沃“土壤”能壮大品牌发展,另一方面,品牌壮大后能反哺产区的强大。习水产区提出的千亿级目标,贵州安酒或将成为核心力量之一。

正如联美集团副总裁、贵州安酒集团总裁周学才所说:“贵州安酒致力于打造成为千亿习水产区的绿色标杆之一。”

志存高远,勤勉笃行,正是贵州安酒的真实写照。

在酱酒热潮席卷行业时,贵州安酒不抄近路,恪守本心,做时间的朋友——在酿造上 “工艺不惜其繁”,在贮藏上“老熟不惜其时”,在成本上“贮藏不惜其损”。

在行业调整时,贵州安酒从容不迫,坚持战略定力,投资不减,放下身段踏实走路,坚持品质主义与长期主义,不仅让市场和消费者安心,也让行业对经销商充满信心。

此次遵义十大名酒评选,贵州安酒一举突围,紧抓机遇,不仅成为遵义产区的代表性品牌,为贵州白酒行业发展树立榜样。更重要的是,贵州安酒也将借此荣誉契机,迎来更多发展机遇,为习水产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安酒力量。

大企业有大担当,大品牌有大格局。从这一角度来说,“遵义十大名酒”荣誉只是贵州安酒2024年的“冲锋号”,后续的发展最强音,必将余音绕梁、振聋发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