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 | 岁月如金 安酒依旧 ——贵州安酒建厂70周年庆典在习水举行
来源: 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 2021-12-13安酒七十载,讲究序华章。
12月10日,贵州安酒建厂70周年庆在习水举行。这场庆典生动展现贵州安酒70年发展的“艰”、创业的“苦”、不变的“志”。
如今的时代,劳心费神去回望历史,意义何在?
安酒直指问题关键:在安酒的发展过程中,周绍成、金慧元、吕珊等一代代安酒人,崇本守道、精益求精,不惜时、不惜力、不惜本、不惜繁、不惜损,守初心、承匠心、酿匠品,既为安酒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让安酒成为赤水河畔一段悠远香醇的发展传奇。
安酒的回望,既是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也是立足当前、砥砺前行,还是展望未来、绘就宏图。
简单而言,便是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
穿过“时空隧道”,看着贵州安酒一件件饱含岁月沧桑的老物件,听着金慧元、吕珊等一位位老安酒人饱含深情的回忆,贵州安酒70年的漫长历史,如电影画面一般一一呈现眼前……
1951:从 “安茅”到“安酒”
“点蜡、杀鸡、燃炮、杯中斟满酒,祭灶神与酒神。”1951年,贵州利民酒厂举行了一场祭祀,原因是他们屡屡烤酒失败,祈求这一次能够成功。
但仪式之后,烤酒仍没有成功,一切还是要靠“人”。
随后,利民酒厂的工人找到当地一家著名老酒坊寻求协助。在老酒坊酒师建议下,利民酒厂在那年秋天,终于成功烤出第一锅酒。
这一锅酒,成了历史的留痕。
那一时期,在公私合营大潮下,利民酒厂与这家著名老酒坊后来合并成为当地第一家国营酒厂。这家著名的老酒坊,便是诞生于1930年的“安茅”。“安茅”一开,“半城飘香”。而“安茅”与利民酒厂组建的酒厂,因诞生于国泰民安时期,由此叫做安酒。
贵州安酒厂建成后,工人们挖出26个窖池,以扩大酿酒生产规模。为保证品质,窖池统一使用了“安茅”原有窖池的窖泥,以及承载过无数琼浆的酒槽。
经过半年多的匠心打磨,贵州安酒新产品研发终于获得成功。更多好酒从安酒厂走出去。不仅如此,一批批安酒人前仆后继,苦心专研,贵州安酒厂实现曲药自给,并且能够以曲养厂。
1953年起,贵州安酒厂逐步走上了发展快车道,自此,贵州安酒有了“出黔入京”,“甲冠”天下的底气。
1955:“两大历史名酒”的由来
1955年11月初冬,全国第一届酿酒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设置了盲品环节,全国各省36种样酒一一上桌,参与角逐。
作为解放后第一次全国性的白酒评比,大会评比规则堪称严格,参与评比的白酒名称严格保密。评委既不知道品牌,也不知产地,没有一丝被刻板印象影响与徇私的可能性。
评委只能基于色、嗅、味三个维度进行打分,总分100分,并将分数划分为甲乙丙丁戊五个等级,80分以上为甲。
为了尽可能排除干扰因素,评委们每试饮一杯酒,都需先用白水漱口,闻过酒香后20分钟方可品酒。每次品饮后再次漱口,等10分钟才能品评下一杯。
评比结果揭晓,贵州安酒的两款产品评分80分以上,入选“甲级酒”,分别排在甲等第八名和第十七名。而贵州安酒也是唯一有两大产品入选“甲级酒”的酒厂。
在前十名中,另一个来自贵州的“甲级酒”是茅台。这一次全国性的会议,奠定了茅台与贵州安酒“贵州两大历史名酒”的地位。
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此次全国第一届酿酒会议的成绩,无异于是安酒厂公私合营成果的最好证明。
从1951年建厂到1955年获评“甲级酒”,贵州安酒顺利踏上工业化、大规模经济生产的快车。
资料记载,从1953年至1957年“期间,安酒厂完成两次扩建,初具规模,其员工数从1952年的26人扩充至112人,产量又1952年的145吨发展至762吨。这五年中,安酒厂的出酒率也提升了17%。
事实上,凝聚匠心与智慧的贵州安酒,在众多名优白酒中一次次脱颖而出绝非偶然。
此后,贵州安酒又多次与茅台同台“竞技”,进一步稳固了“贵州两大历史名酒”。
比如,在1963年,贵州安酒与茅台在首届贵州省名酒评比中同列“省优”,荣获“贵州名酒”称号。此后,贵州安酒与茅台蝉联历届“贵州名酒”荣誉称号。
1963:向国优进军
1963年,在夺得首届“贵州名酒”称号后,消息传回安酒厂,安酒厂上下一片沸腾。
庆功会上,时任厂领导十分激动:“同志们,我们用双手为安酒的发展树立起一个新的里程碑,来日方长,我们还要向‘国优’进军。”
说干就干,为了“国优”目标,时任安酒厂厂长亲自带队,远赴外地取经,学习革新工艺。取经归来后,安酒人干劲十足,顾不上休息,就召开决策会,打算取创新操作法之长,补安酒传统工艺之短。
此后,贵州安酒不断改进工艺提升品质。1979年、1983年,贵州省又相继举办两届“贵州名酒”评比活动,贵州安酒一直都榜上有名。
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贵州安酒在工艺革新上又迈开新步子,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科学勾兑方法,使安酒酒体口感醇厚,回味无穷。
1986年,20世纪贵州最后一次“贵州名酒”评比落幕。这也是历届贵州名酒评选中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泛的一次。
这次评选从4月开始,先由各地市州组织评比推荐,并经各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最后共推荐出70种酒参加全省评比。
由于参加评选品牌众多,评比程序更加严格、谨慎,评选活动持续数月才宣告结束。贵州安酒从众多竞争产品中脱颖而出,与茅台等一起荣获贵州省第四届名酒评比“金樽奖”。
至此,共举办四届的“贵州名酒”评选,圆满落下帷幕,在名酒之乡贵州,仅茅台、贵州安酒等几个品牌蝉联此殊荣。
可喜的是,就在三年后,贵州安酒再一次迎来高光时刻。1989年11月,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在安徽合肥举办,这是国内名酒标杆比拼的顶级赛事。
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从全国参评样品中,审定出“国家优质酒”53种,这也是后来业内俗称的“五十三国优”,这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对产品品质的权威认可。
至此,贵州安酒成为“五十三国优”之一。贵州安酒在1963年提出的“向‘国优’进军”目标,终于实现。
1978:科学春风下的“六二曲”
20世纪50年代,由于时代因素,“耗粮”大户酒业纷纷被要求提升出酒率,节约粮食。
1962年,享誉酒业的“六二曲”便是在这样的诉求下诞生。
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黄平回忆,“六二曲”名字是“六二”,是为纪念1962年正式研制成功,但是其研究工作很早就已经开展了。“为了提升出酒率,各研究所从曲药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当时轻工所在分离菌种的时候,发现了根霉菌,而这种霉菌能够显著提升出酒率。”黄平说。
找到根霉菌之后,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问题是找到条件适合的酒厂,对根霉菌进行科研培育与实际运用试验,而这一重任落到了当时的“国营安酒厂”身上。
从1959年到1962年期间,贵州科学院的工程师陈圣龙、省轻工研究所工程师胡国焕等人与贵州安酒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分离根霉菌、培育、制曲、发酵、酿造……反复试验培育、反复酿造,在四年的时间里,不知道试验了多少次,最终获得了成功。
如果说广辟原料是节约粮食的折中之法,那么成功研制“六二曲”,用新式纯种酵母菌种代替传统小曲,提升出酒率,是真正将科学技术化作了生产力,从根本上起到了节约粮食的效用。
据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专家回忆,“六二曲”能够将出酒率从以前的45%提升至65%左右,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大的突破。
到1964年,“六二曲”通过了贵州省相关机构与专家的鉴定,开始大范围推广使用。
可惜的是,碍于当时的国内环境,“六二曲”项目一直未被提升到国家层面。
到了1978年,为制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表彰知识界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奖励优秀研究成果,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国台在于1978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安酒厂参与研制的“六二曲”作为优秀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国家领导还在奖状上亲笔题写了“树雄心,立壮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以作激励。
1988:中国首家白酒集团
1982年春节前夕,北京各商家纷纷订酒,两个北京西城区副食品公司员工,心急如焚找到贵州安酒厂,见到负责人第一句话就说:“我们没酒卖了!”
安酒厂的负责人费尽心思,为他们调集了几十箱酒。那时,计划经济仍占主位,市场经济尚在萌芽。而彼时的贵州安酒,已嗅到了一丝潮水味道。
三年后,又临春节,一家贵州烟酒食品店在北京西单开业,开售安酒。硕大的霓虹灯斜对着大街对面的西单商场,零下十几度的寒冬里,还有不少人驻足旁观。在他们身旁,数百市民已在店门口排起了长队,西单北大街交通一度中断,引得警察维持秩序。
自中午一点半开业,一直到晚上八点,前来购买贵州安酒的市民络绎不绝,北京电视台和电台纷纷播报盛况。一个通州公司一下子来了80多人,到贵州烟酒食品店抢酒。
“开业的时候,到西单来买贵州安酒的人非常多,需要用栅栏围挡保持秩序,但是人太多了,栅栏都被挤断了。”提起当时的火爆场景,贵州安酒退休职工封忠祥,至今仍然津津乐道。
北京西单的这把“火”,只是起势,几年时间内,一直“烧”往全国各地。
80年代,贵州安酒很快在天津、山东、河南等全国主要省份,建立起20多家联营公司,构筑起了密布全国大部分省市地区的销售网络,牢牢地把握了市场。
数据显示,1985年贵州安酒联营公司开业销售额为200万,利润26万。而到了1989年,联营公司销售额实现1825万元,利润达到107万,在五年时间里,销售额和利润分别增长8倍和3倍。
甚至可以说,贵州安酒是当时最为畅销的白酒产品之一。很多贵州安酒退休职工依然记得,在那个年代,想要买到安酒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只有在春节时,凭借户口簿和购粮证,才能够买到两瓶贵州安酒”。
1988年3月,贵州安酒迎来一件更有“排面”的事。3月7日,贵州安酒(集团)总公司宣告成立。多家媒体几乎同时向社会发布了这一新闻,纷纷把安酒集团的诞生誉为“贵州腾起一条龙”。
“贵州安酒率先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与省外糖酒公司合作,建立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由此形成了全国性市场的覆盖。”曾任安酒集团副总经理的吕珊认为,安酒集团的历史地位,不仅因其是国内第一家白酒集团,更重要的是,安酒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于率先走出计划经济体制,全面拥抱市场经济。
此时,贵州安酒集团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庞大、完整的市场经营体系,辐射全国5亿多家人口。可以说,那时的贵州安酒,已经实现了“年产两万多吨酒,不用一个推销员”的宏伟目标。
“安酒在北方市场全面脱销,全年2.2万吨的产量已在年初被预订一空。” 1990年5月7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中这样说。
2021:“老名酒”的新进击
新世纪之后,贵州安酒注入新的活力,在总结历史,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安酒最终秉承初心,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并开始在赤水河流域的习水县布局酱酒生产基地,开始酿造酱香型白酒。
2020年,“安酒赤水酒谷”正式开工建设。一个年产3万吨大曲酱香制酒、6万吨优质高温大曲,以及18万吨陶坛储酒的贵州安酒,正在酱酒黄金河谷崛起。
今年7月,姜文牵手贵州安酒,正式成为其代言人;9月,贵州安酒全新平面广告正式出街,在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229个城市、439个高铁站、5696块高铁媒体上集中投放,矩阵式辐射全国。
当然,大品牌不仅有大动作,更应有大担当。
事实上,近年来贵州安酒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消费者美誉度持续增长,行业认可度越来越高。这当中,除了贵州安酒对品质、品牌的坚守与建设之外,便是其确立了助力行业发展、助力产区崛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三五”以来,在茅台的带领下,贵州安酒迅速发力,勇立潮头,与习酒共同带动着“中国三大酱酒产区”之一的习水产区强势崛起,被业内誉为“低调的土城、竞走的习水产区、奔跑的贵州安酒”,为贵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品牌力量”。
可以说,在贵州白酒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扎根于土城的贵州安酒凭借着匠心精神,积极推动习水产区“出圈”,已然成为习水产区起势的重要力量。
今年,正值贵州安酒国营建厂70周年,贵州安酒再次投粮24000吨,以“吨位”树“地位”,迈入“两万吨酱酒俱乐部”梯队,潜力进一步释放,厚积终将薄发。
最重要的,随着贵州安酒的发展,不仅习水产区“出圈”了,贵州安酒所在地土城镇也有了“变化”。
习水土城,既是千年古镇,也是因红军四渡赤水而闻名的红色圣地,贵州安酒“赤水酒谷”的一大特征是便是“酒旅融合”。
据介绍,在贵州安酒“赤水酒谷”建设过程中,贵州安酒将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宋文化,还原滋州古迹、文化;依托传统村落形成的酒库“醉坛滋州”,完整展现了传统、古朴的储酒方式,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
通过以酒兴旅、酒旅一体、酒旅融合,贵州安酒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已增加就业近千人,带动就业上万人,通过发展高粱种植基地,不仅增加农民收入,也助力乡村振兴。
可谓,水清知酒美,民富安酒香。